驻村帮扶有情怀 带动兴村显担当
时间:2024-09-13 09:23:23 作者:丁祎 李璐璐 来源:衡水新闻网
邹村隶属于饶阳县五公镇,行政面积6308亩,其中耕地4600亩;全村共有1031户、3451人,是典型的农业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或外出务工,2014年被评定为国家级贫困村。2018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总行”)对邹村驻村帮扶。
几年来,农总行驻村工作队根据饶阳县委统战部、饶阳县工商联的工作要求,结合《饶阳县“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适合邹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扎实做好资金、项目、人才、消费等帮扶措施,帮助邹村闯出了一条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在“万企兴万村”活动中为广大驻村工作队树立了榜样,打开了邹村的“致富门”。
赋智赋能 提升农户致富能力
依托饶阳县“中国设施葡萄之乡”和“中国蔬菜之乡”这两张全国驰名的名片,农总行决定以“赋智赋能”入手,“出钱让你学、借钱让你种”,鼓励村民发展设施种植,提高农户棚室种植技术,努力实现种植人才“本村化”。他们在农闲时间组织“聚心·邹村大讲堂”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培训;根据农户种植的具体情况,在饶阳县工商联的支持下,邀请县内蔬菜种植技术员来村实地指导,解决农户遇到的技术难题等,并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培训活动。6年来,无偿投入培训资金50余万元、培训2500余人次。
同时,农总行发挥融资优势,帮助农户解决建棚资金困难。邹村脱贫户郭连磊看到村里其他种植户都挣了钱,也想建棚,可苦于没有资金。经过邹村党员代表大会审议、村党支部的推荐和农业银行的审批,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就拿到了3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建棚、买苗的资金问题。现在的郭连磊,自家拥有4个设施果蔬种植棚,每年的收入近20万元。郭连磊说:“这农业银行的贷款帮俺建上了棚,孩子们也都考上了好大学、有了好工作,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建设光伏电站 开辟集体增收新路径
解决了农户的收入问题,工作队又想起了“兴村”的新路子。邹村地处冀中平原,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建设光伏电站。
农总行驻村工作队多方调研联络,在充分了解光伏技术发展趋势后,向农总行提出帮扶项目申请。无偿捐赠项目资金250万元,用于邹村发展跟踪式光伏发电产业。2019年和2021年,先后建造装机容量145.6kWp的“双轴跟踪式光伏电站”和装机容量312kWp的“单轴跟踪式光伏电站”两期项目。截至目前,邹村的“发电向日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0余吨、节约标准煤近300吨。
光伏电站的建设,有效破除了村集体无长期稳定收入、增收困难等局面,也为农村践行“双碳政策”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邹村样板”。
创新合作模式 助力村企双赢
农总行驻村工作队了解到邹村部分民营企业有线缆生产加工基础,便与村委会和企业共同研究,提出“农行支持、村委购置设备、企业租赁、村企共建”的思路。农总行支持村集体60万元,由村集体采购先进生产设备,以租赁的形式出租给企业使用。这一举措,不但使线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至4倍,还为村集体每年增加了5万元的租金收入,走出一条“村企双赢”的路子。
目前,全村线缆相关上下游企业超过50家,每年产值达到7亿元,可为村内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已经初步形成了邹村线缆产业集群。
自2018年以来,农总行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在产业振兴、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其间,农业银行共计投入无偿捐赠资金650万元,建成7个带贫项目,带动6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助力邹村实现村集体年收入70万元;农业银行累计投入有偿捐赠资金近5000万元,实现了邹村由脱贫村再向产业振兴村的华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