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时间:2025-03-31 09:15:28 作者:刘晓飞 赵佳宁 来源:衡水新闻网
随着气温回升,麦田泛起新绿,冬小麦已全面进入返青期。近日,在冀州区粮食生产现代化示范田,植保无人机穿梭于田垄间精准施药,田间气象站实时回传温湿度等数据,种植户白志旺手持终端设备查看麦苗分蘖情况。
这片规划占地3115亩的示范田,是冀州区探索粮食生产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项目由中国农机院、中粮贸易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中字头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提供技术支撑,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效”为建设体系,通过智慧化管理推动传统农业向精细化转型,实现旱涝可控、节水优先、智慧管理、高效高产。
“麦苗起身靠水肥,但大水漫灌既浪费又容易板结土壤。”中国农机院技术专家顾成建指着田间的物联网传感器介绍,示范田依托遥感监测和智能分析系统,可动态跟踪土壤含水量、根系发育等指标,自动匹配返青期需水规律,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超30%。为应对春季气温波动,田垄中还布设了小型气象站,实时预警“倒春寒”风险,帮助农户提前采取保苗措施。
良种与良法配套则为稳产打下基础。示范田内,高水效、高肥效、耐密植、抗倒伏的优质小麦品种占比达95%以上,播种时采用“分层施肥+宽幅匀播”技术,确保苗齐苗壮。“从选种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操作手册’,连旋耕深度都要求精确到厘米。”白志旺介绍,标准化种植让农户告别“粗放式”耕作习惯。
“往年返青期浇水全凭经验,现在系统能自动分析墒情,该浇多少水、追多少肥,手机上一目了然!”白志旺轻点屏幕,不远处智能滴灌设备随即启动,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向麦苗根部。
如何让技术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冀州区创新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央企联合体+金融保险”合作模式,明确增产部分按比例分成,其中农户占三成,合作社占四成,既保障农民收益,又强化主体联动。“过去担心技术风险不敢尝试,现在有保险兜底、专家驻田指导,心里踏实多了!”白志旺兴奋地说,今年自家280多亩地全部纳入示范田管理,返青期用工成本反而减少了两成。
“示范田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示范引领,更在于建立多方共赢机制。”冀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央企提供技术设备、金融保险分担风险、农户共享增产红利,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破解了农业现代化“单打独斗”的困境。据悉,项目启动以来,已有周边乡镇的12家合作社前来“取经”,部分智慧管理系统将在春管结束后试点推广。
春风拂过绿意盎然的麦田,冀州区粮食生产现代化示范田正悄然描绘着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微观图景。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分散经营到协同共进,冀州区以技术创新和机制改革为双轮驱动,为保障粮食安全探索着更具韧性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