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耕地治理见成效 质量产量双提升
时间:2025-04-10 10:18:28 作者: 刘自艰 来源:农民日报
走进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毗罗村种植户张书华的农田,眼前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未经酸化土壤改良的土地,油菜生长矮小稀疏,几乎难见收成;另一边则是经过治理的样板田,作物绿意盎然,茁壮成长。“以前这片地种啥都不行,产量低、品质差,根本卖不上价钱。”回忆起过去,张书华满是无奈。
这并非个例,作为重庆市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江津,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土壤酸化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江津区pH值≤5.5的酸化耕地占比达45.7%,酸化耕地面积多达50万亩,与过去相比,这一数据大幅攀升。“土壤酸化不仅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发苗不齐,长势不壮,还大大增加了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概率,激活重金属活性,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王洋详细阐述了土壤酸化的危害。
治理土壤酸化,精准溯源是关键,只有找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靶向施策。作为农业农村部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之一的江津,自2023年开始,该地积极探索,将诊断和治理紧密结合,构建以政府主导、科研支撑、企业参与、农民为主角的综合治理机制。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志琦介绍,由西南大学研究员石孝均、教授张宇亭以及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帅带领的专家团队对全区耕地“把脉问诊”,根据酸化程度、作物类型等因素,将治理区域划分为强酸性、酸性和弱酸性三类,为不同区域量身定制“分级分类治酸培肥套餐”。
“重庆地区土壤酸化主要受到地形地貌条件、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化肥用量和秸秆还田等多因素影响。”张宇亭解释说,团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西南酸瘦课题相关科研成果,针对不同程度的酸性土壤,分别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治理技术,对于强酸性区域采取治酸解毒技术,酸性区域采用抑酸补盐技术,弱酸性区域推行控酸培肥技术,不同作物体系和不同酸化程度的土壤在工程、农艺、化学和生物措施上各有侧重。
张书华的稻田里,专家团队采用了硅钙镁土壤调理剂与有机肥配施的改良模式。同时,推行种植豆科绿肥等合理的轮作制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这些措施实施后,去年种植的水稻亩产平均增产55公斤。”张书华对治理成果很是满意。
为进一步提升酸化耕地治理成效,江津区全力推动科学施肥项目与有机肥示范补贴项目落地,对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的农户给予补贴,并配套区级资金。
位于永兴镇黄庄村的江小白高粱油菜种植基地,同样深受土壤酸化之苦。基地负责人周俊峰诉说经营过程中遭遇的难题:部分地块高粱、油菜出苗率不高,高粱和油菜秆细得像筷子,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板结、贫瘠加重,产量和品质双双下滑。
为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会同专家团队为该基地量身定制了一体化方案,采用“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钙镁调理剂+生物有机肥”综合治酸技术。治理过程中,江小白农庄通过应用无人农机等科技手段,实现了耕种管收运一体化无人作业,大幅提升了治理精准度和效率。周俊峰表示,通过酸化耕地综合治理,高粱的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比周边区域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6.6%。
酸化耕地治理不仅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俊峰分享了近期的显著变化:“基地将酸化耕地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度进行农旅融合,依托周边万亩油菜花海,开发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高粱油菜产业多元化发展。”
为确保酸化耕地治理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即以500亩耕地为一个样点,对土壤pH值、耕地质量等级、作物产能等指标进行长期定点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治理方案,不断优化技术措施。除此之外,通过建立大面积同田对比样板田,组织技术培训和指导,向周边农户推广治理经验和技术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酸化耕地治理中来。
截止目前,江津区累计治理酸化耕地23.03万亩次,实现单产平均提升12%,项目区土壤pH值年均提升0.22个单位,耕地质量等级年提高0.23个等级,耕地质量不断优化,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