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献余热 乡村焕新颜
时间:2025-04-17 09:28:11 作者:本报记者 王铮 来源:衡水新闻网
阳春三月,万物生机勃勃。
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沿着整洁的乡间公路走进枣强县嘉会镇前十七户村,一棵棵杜仲树苗随风轻摆,耳边传来鸟儿欢快的歌声,偶尔还能看到几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脸上洋溢着宁静与满足。
在这个小村庄里,村民们能够尽享美好生活,得益于一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模式——“五老”治理。这个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和老模范组成的“五老”团队,就像村里的“定海神针”,在矛盾纠纷调解、乡风文明构建、村庄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村子带来生机与活力。
去年冬季,村里有两兄弟因为耕地边界不清闹了矛盾。为此,老干部闫连新认真查阅了早已泛黄的土地档案簿,并多次上门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提出按照土地档案簿重新划定的方法,促成两兄弟达成和解。
前十七户村党支部书记闫连民说:“老干部圆满化解兄弟俩矛盾的事,让村民们看到了‘五老’治理的力量所在。”
在村庄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五老”们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十七户村药材基地承包时,面对如何合理定价的问题,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听取了“五老”的意见和建议。老教师李新环提出,应该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价值、市场行情以及农户的利益,确保既能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又能保障村民的收益。“五老”们一致认为,可以把500余亩沙河地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整体承包给种植合作社,这一建议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药材基地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户增收,也为村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前十七户村及周边村庄成功解决了12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7500元,让村民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除此之外,带动嘉会镇18个村发展中草药种植,建成嘉会镇中草药种植示范区,成为嘉会万亩生态园林观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药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当药材基地的杜仲苗在春风里舒展新叶时,“五老”们又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乡风文明建设。“这是村里红白理事会记录册,老干部老党员们专门负责记录村里的红白事,监督村民办事不超标。”闫连民指着一个略显破旧的本子说。在“五老”推动下,前十七户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规范了红白事标准,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从简纳入村规民约,大大减轻了村民压力。同时,村里定期评选“十星文明户”“孝老儿媳”“身边好人”,鼓励大家向优秀家庭、优秀个人学习,共同打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环境。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前十七户村建立了完善的平台和服务体系,确保“五老”队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了提高调解效率,村里设立了“调解室”,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老教师李新环的组织下,去年以来村里共开展文化活动16次。
“目前,村里‘五老’人员7名,先后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宅基地耕地问题13起,对于他们的工作热情,村里人纷纷挑大拇指。”闫连民笑着说,前十七户村不仅要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感受到“五老”治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