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梨蕊绽新姿 花海生“金”绘振兴
时间:2025-04-18 09:10:16 作者:王天祥 来源:衡水新闻网
春日的武邑,万亩梨园化作胭脂云。
梨园中,旗袍佳人手持团扇,演绎传统服饰之美;戏曲演员水袖轻扬,婉转唱腔惊起枝头梨花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尖翻飞,武邑硬木雕刻的沉香萦绕在雪白花瓣间……
日前,“红梨花开”系列文化活动暨招商推介洽谈会在武邑武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行。这是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商兴业的盛会,现场共签约8个项目,总投资达12.77亿元,涵盖原酒、果汁、果酒、富氢水建设,花生芽研发和深加工,锂电池资源循环处置建设,农产品智慧云仓城等多个领域。
作为传统梨产区,武邑县已有2000多年种梨历史,红梨面积6000亩,是中国最大的红梨生产基地,以“六统一”模式构建产业共同体,通过“四合一栽培模式”让红梨含糖量稳定在14%以上,红梨市场占有率超95%。
在武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水肥一体化小黑管技术正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技术依托精准的压力调控和流量控制,将水分和养分按照红梨树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以滴灌的形式,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每一棵红梨树的根部。作为全国最大的单品红梨生产基地,年营收达1.36亿元,有力推动了当地红梨产业发展及农民收入提高。
“每年地租16800元,工资17000多元,还年年领股金分红。”果农张志敏高兴地逢人便说自己是“分股金、挣薪金、拿租金”的“三金”农民。
科技赋能下,红梨产业焕发新生。武邑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从土壤酸碱度调控到果蝇生物防治,全程标准化生产。此外,武邑红梨还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这不仅是对红梨品质的认可,也是对其绿色有机生产方式的肯定。
红梨产业链持续延伸,梨膏、梨干、梨糖等深加工产品已推向市场。“这些产品不仅口感好,而且保留了红梨的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武罗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月鹏说,今年还将推出红梨酒、红梨养颜盏等新产品。
在“红梨花开”系列文化活动中,武邑县以“赏花+”模式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梨花三合”特色:第一合“赏花+非遗”,梨花与文艺木雕、竹艺扎刻、内画等非遗结合相映成趣;第二合“赏花+研学”,将自然教育课堂开进梨园,使农耕文化与花海经济相融合;第三合“赏花+康养”,赏花与田园养生、旅游采摘、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相契合,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武邑历史悠久、文脉醇厚,是一座“文旅名城”。近年来,他们将旅游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价值。该县规划打造农业休闲养生区、生态体验区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发展乡村旅游集聚区,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春天,以花为媒,在万亩油菜园、百年枣园、万亩红梨园,沐春风、赏花海、观民俗;夏天,开启研学之旅,串联起古早清凉、衡水野生动物园、观津书院、贾寺院耕读文化小镇等节点;秋天,将农特产品摆在台前,打造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乡村美食、露营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模式;冬天,立足清凉古镇滑雪场、薛庄滑雪场,连续举办冬季全民嘉年华。如今的武邑,四季处处有美景,全年农旅皆旺季。
以科技为脉、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当千年梨蕊邂逅现代智慧,每朵琼英都孕育着致富密码,每片雪海都涌动着幸福春潮,古老梨乡正用创新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诗意答卷。